首页
> 走进安定 > 安定简介
安定概况


发布日期:2025-02-07 09:49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全区辖12镇7乡和3个街道,306个村和29个社区。2024年底,户籍人口46.73万人,常住人口41.37万人。总面积3645.9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37.01万亩。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671—2577米,年平均降雨量375毫米,年平均气温7℃,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莽权故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出土了国宝级文物“新莽权衡”及马家窑文化彩陶、汉代卜骨等珍贵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羌、戎杂居,汉代分属勇士、豲道二县,唐为渭州西市贸马之所,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筑定西城,属通远军。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县,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州,领安西、通西二县。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州为安定县。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定西县。2003年9月撤县设区,改为安定区。

丝路重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安定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纳入甘肃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成功开行。宝兰高铁、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实现兰州半小时、西安2.5小时抵达,青兰、连霍高速在此汇集,通定、定临高速横贯东西,国道312、309线以及省道、县道、县乡公路、乡村路网构成四通八达、外联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红色沃土——赓续红色血脉,旱塬飞天逐梦。安定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冯玉洁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甘肃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1932年,巉口起义打响了陇中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安定,建立了内官营、西巩驿两个苏维埃政权。解放前夕的陇右地下斗争中,涌现出了陈超群、程振刚等安定五烈士。1955年,康健民、侯世奎被授予少将军衔。境内有内官营烈士公园、河畔阻击战纪念公园等红色景点。在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的不懈抗争中,安定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磨砺出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新时代,航天员唐胜杰作为神十七乘组成员出征太空,成为安定人民的骄傲。

中国薯乡——特色资源富集,产业蓬勃兴旺。安定区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主产区之一,享有“中国薯都”“中国马铃薯之乡”美誉,自2008年以来连年承办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8亿粒,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7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定西马铃薯”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西宽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定区获批创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马铃薯、高原夏菜、优质牧草等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魅力凤城——厚植生态底色,擦亮绿色名片。安定区始终坚持“水保立区”战略,探索形成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生态治理模式,打造了响河沟、九华沟、金盆山等流域治理“安定样板”,建成金华林、福州林、青岛林等造林精品示范工程,森林覆盖率18%,水土保持率73.16%。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致力打造宜居宜游绿色城市,城镇化率达54.89%,建成区面积34.08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31.2%、绿化覆盖率35.4%,境内有西岩山生态公园、李家峡生态旅游景区、青岚山田园综合体等景点,以及许公纪念馆、定西公园、玉湖公园等人文历史和生态景观,荣膺“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奋进安定——踔厉奋发赶超,打造发展高地。踏上新征程,安定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盯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基地、全国绿色草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高原夏菜供应基地、陇中新型工业发展先行区、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区(分拨中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定篇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十强县”。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7亿元,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9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亿元,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493元、12904元,增长7.5%、10%。





责任编辑:信息中心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