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动态 > 媒体聚焦
【省媒看安定】《甘肃经济日报》报道:茧铸勋章路生辉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伟


发布时间:2025-05-12 09:40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在陇原大地蜿蜒的公路上,总有一个身影与晨曦相伴。布满老茧的手掌紧握方向盘,衣摆沾着斑驳的沥青痕迹,胸前的党员徽章在养护机械的轰鸣声中熠熠生辉。他就是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安定公路段机械驾驶人员张伟,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1年来,他将“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誓言,镌刻进每一道车辙、每一段路基。

传承之路:三代公路情,初心始铸就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士兵突击》中的这句话,早已深深烙印在退伍军人张伟的骨子里。军旅生涯的淬炼,让他深刻领悟“责任”二字的分量,也为他投身公路养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信念的种子,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种下。“我们家是‘公路之家’,爷爷、父亲都是公路职工。小时候,他们常给我讲那个年代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故事,还说路是养出来的,要用一辈子来守护。”张伟说。

2014年退伍参加工作的那天,父亲亲自送他到道班门口:“这条路,我们守了一辈子。”朴实的话语,让20岁的张伟读懂了“传承”的厚重。当同龄人在城市追逐梦想时,他选择穿上与父辈同款的橘色工装,扎根定西市安定区的国省干线。寒冬腊月,他跪在积雪的路肩上安装防滑链;盛夏正午,他趴在滚烫的沥青路面调试摊铺机,他用青春重走父辈的艰辛之路,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公路精神在血脉中传承。

坚守之路:岁月皆滚烫,汗水筑坦途

在日常养路工作中,张伟始终坚守岗位,无论严寒酷暑、艰难险阻,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2022年4月,国道312线上,沥青混合料温度高达160℃,操作室如同蒸笼。张伟在此坚守26天,防晒袖套被汗水浸皱,后背盐渍结成“白色地图”。

“必须赶在‘五一’前让乡亲们走上平坦路。”他紧握操纵杆的手稳如磐石,即便掌心的水泡破了又结茧。深夜收工,他蹲在路边啃着馒头,看着自己修补平整的路面,不禁想起父亲的话:“公路是有温度的,它会记得养路工人的汗水。”

这样的坚守,在11年里已成常态。冬季防滑,他凌晨三点爬上结冰的陡坡撒融雪剂,睫毛挂满冰碴;水毁抢修,他跳进齐腰深的泥水里固定涵管,任凭浑浊的雨水灌进胶鞋。有人劝他:“凭你的技术,去城里开工程车能挣几倍工资。”他却摩挲着方向盘笑道:“这条路养了我们三代人,我得把它养好。”

担当之路:险难显本色,热血铸勋章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张伟总是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养路工人的担当与责任。

2023年积石山地震救援现场,零下15℃的深夜,张伟驾驶挖掘机在崩塌的山体上作业。碎石击打履带的声响震得人发麻,他顾不上冻僵的手指,只想着尽快打通樊家沟村三社的道路,让活动板房早日抵达。道路打通后,村民们捧着热水围上来,他却躲在机械后啃冷馒头。“军人退伍不褪色,养路工人更不能在险情前退缩。”连续15个日夜,他轮换操作挖掘机和推土机,奋战在一线。

2024年陇南暴洪灾害,张伟在齐膝深的积水中奋战13个日夜,累到靠在装载机上就能睡着。在陇南省道206线抢险保通现场,烈日炙烤、环境严酷,汗水爬满他黝黑的脸庞,布满血丝的双眼却透着坚毅。妻子发来孩子画的“爸爸修大路”的图画,他盯着手机屏幕,先是笑了,继而红了眼眶。抢险结束那天,他摸着新铺的路基,发现指尖的老茧又厚了一层——这些“勋章”,是他对“担当”最无声的诠释。

创新之路:匠心融机械,技改创佳绩

2024年,张伟不仅坚守岗位保障公路畅通,更凭借创新精神,为公路养护工作带来诸多实用改进与发明。

为解决桥梁泄水孔堵塞难题,他用废旧钢材焊制疏通工具;针对路面贴缝效率低的问题,设计出带振动压实结构的手推车;考虑到养护现场作业安全,他升级改造的压路机安全防护预警系统,在全省公路系统广泛应用。这些“土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为单位节省数十万元成本,也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改能手”。如今,他带徒时总把设备拆开讲解:“机械会老化,但匠心不能生锈。”在他的带动下,段上多名年轻职工成长为机械操作“一专多能”手,机械化养护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从手握钢枪的军人到退役后驾驶养护设备的全能工匠;从埋头创新的技术能手到精神火炬的传递者,张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初心。他的故事,是陇原公路人“甘为路石、敢为人先”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交通强国征程中“八棵树精神”的生动注脚。正如他在宣讲中所说:“每一粒沥青都承载着民生期盼,每一道车辙都镌刻着时代答卷——养路人的荣耀,永远在路上!”(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付伟 马登华)



责任编辑:安定区电子政务中心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