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
||||||
|
||||||
2024年,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建设法治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思想引领,推进法治思维培养。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到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区政府常务会及全区各单位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240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广泛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各级干部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二是切实履行法治建设职责。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按照《定西市安定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全区80名乡镇、街道和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述法评议。三是持续加强法治建设领导。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工作直接部署、重点环节加强协调、重点任务认真督办,做到法治政府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会前学法、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不折不扣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学习。 (二)优化政府职能,推进服务能力提升。一是推进政府机构职能优化。按照省市决策部署,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务服务改革提档升级,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梳理公布“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8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9.7%。二是持续深化“减证便民”行动。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清理涉及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各类证明事项,确保清单之外无证明。持续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区共公布告知承诺制事项188项,涉企告知承诺制事项58项,承诺制办件量5503件。三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4619户、总数达到4.64万户,均居全市第一。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一键举报”平台任务落实,共受理法治化营商环境群众举报问题线索4件,3件已全部办结,1件正在办理中。 (三)完善依法行政,提升行政决策水平。一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出台《定西市安定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定西市安定区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实施细则》等文件。向市政府报送安定区2023年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情况,对全区2023年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二是构建合法性审查完备机制。严格执行《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制定公布《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落实法定程序,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合法性审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事项14件、《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书》13件、区政府协议(合同)33件、行政规范性文件2件、应急预案3件。三是提升行政复议与应诉质效。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9次,出庭应诉率为100%。收到行政复议申请74件,受理71件,不予受理3件;办结51件(上年度转结2件),其中驳回17件,撤销3件,确认违法2件,维持16件,限期履行10件,终止3件,正在办理20件。 (四)加强执法监管,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建设。按照中央五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省上“12591”目标任务,完成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机构、编制、人员等都已落实到位。全面梳理全区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各行政执法单位积极推进清单编制工作,按时完成执法事项清单编制工作。二是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各行政执法单位对照专项整治列出的九个方面突出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逐项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未收到执法人员有关行风问题的投诉举报及查办问题。严格按照“一办法、两标准”,行政执法单位自查自评行政许可卷696份,行政处罚卷1256份。三是切实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公共法律进行专题培训,举办专题培训班4期,累计参训2000余人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完成全区82个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换发,1600余名执法人员完成行政执法考试,清理不再从事执法活动人员60余人。 (五)着力利民惠民,推进公共服务优化。一是坚持发展“智慧政务”。推动1722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一端、一机”多渠道“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99.99%,全程网办率99.65%,即办件率94.99%。推动异地就医结算等173个事项和教师资格证认定等111个事项分别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办理8496件、29969件。编制数据目录847项,挂载政务及公共数据6.3亿条,归集电子证照157类230.38万张。二是致力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严格落实主动创稳推进会议精神,全面推行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218件,调处成功5217件,成功率达99.98%。落实信访积案领导包抓,化解国家督办信访案件13件,实现赴省进京零集体访。开展金融领域风险化解,清收处置不良资产2.3亿元。三是深耕公共法律服务。整合资源完成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区属30名执业律师与全区335个村(居)委会签订法律服务合同,担任法律顾问。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58件,各类公证服务案件662件(涉外82件)。全面推行根治欠薪“三访三超前”机制,为1150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448万元。持续推进“百名律师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发展”活动18场(次),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合规管理。 (六)聚焦精准普法,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一是注重法治宣传创新。依托安定政务网、魅力安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指尖上的普法阵地”,累计推送各类法律法规210余篇。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周边等人员密集区域,打造高标准法治驿站、法治广场和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15个,创新开展“庭院小讲堂”、“小板凳”等普法活动165场次,推动精准普法走深走实。二是注重法治宣传实效。紧扣“全民普法”目标,针对性开展“法律十进”活动,持续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累计培训村“两委”620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3826名。紧盯重要时段场所,利用农贸会、庙会、集市、社火汇演,开展普法宣传560场次,讲座358场,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三是注重法治示范创建。在全面覆盖式普法宣传基础上,开展“诉源治理”,将普法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精准高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22个,市级20个,区级144个。 (七)夯实应急基础,提升保障处置能力。一是强化物资装备保障。采取政府储备、商业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标准化物资储备室22个、储备点331个,储备应急保障物资5.58万余件(套)、订单式大型机械214辆,与10家超市、供应链企业签订应急物资储备协议。二是强化救援力量建设。制定《区级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试行)》,建立行业专业化救援队伍13支588人,社会救援队伍18支219人,乡镇应急队伍23支858人,村(社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333支4122人,逐步形成全灾种、全领域、全覆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三是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配置“三长三员”6850名,组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所22个,配备消防网格员335名。按照“九个一”标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覆盖全区乡镇、村级阵地的应急广播系统344个,配发卫星电话24部,可视化桌面调度终端23台,370M手持终端32部,实现与所有乡镇(街道)点对点通信,全面提升风险管能力。 二、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法治政府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法治政府建设成员单位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认识不够,对法治政府建设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重点环节、重要任务深入研究还不够。 (二)部分行政机关规范执法不够。部分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不强,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行政行为在过程上已经走过,但未能“留痕”,导致举证不能而败诉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法治政府建设力量比较薄弱。各单位缺乏法律专业背景在职人员的问题较为突出,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区、乡两级执法人员普遍不足,在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严格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实落细各项规定制度,进一步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综合运用行政执法工作报告、统计分析、评议考核、工作情况检查、案卷评查、案例指导、绩效评估以及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等方式,强化对全区行政执法工作的日常监督、重点监督和综合监督,督促各行政执法单位依法全面履职,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三)深化教育学习,强化法治意识。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全面树立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权由法定等法治理念,把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培训、指导和考核。 |
||||||
|